观点·马上见
〖中国教育报〗殷全正:把握以文化人的深刻内涵
以文化人是文化固有的功能和使命,通过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和育人价值,使人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、文化素养和知识涵养,是提升文化自觉、坚定文化自信、实现文化认同的内在要求
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文化人,他指出:“文化文艺工作者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、陶冶情操、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,承担着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、以文培元的使命。”以文化人是文化固有的功能和使命,通过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和育人价值,使人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、文化素养和知识涵养,是提升文化自觉、坚定文化自信、实现文化认同的内在要求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,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,推动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,并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。做好以文化人工作,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、坚定文化自信、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。
以文化人要注重“文”的丰富内涵
中华文化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,“文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指人文精神,也指天文法则,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、陶冶道德情操等重要功能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,“文”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,新时代的“文”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,构成了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新时代文化根基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要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、育情操的作用,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。”在推动文化繁荣、建设文化强国的国内背景和世界文化格局、文明形态调整重塑的国际背景下,以文化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,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,坚持“两个结合”,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、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意蕴,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,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,又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,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。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,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,强化政治保障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不断强化理论武装,增强政治认同、思想认同、理论认同、情感认同。必须坚持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,特别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,拓展文化领域、创新文化形式、丰富文化内容,用好互联网,通过信息化平台助力文化内涵的提升和文化传播路径的优化,掌握网络文化工作的主动权。
以文化人要把握“化”的多样形式
以文化人的“化”,既有外在教化之义,更强调了潜移默化、久久为功的内在转变过程。“文”的丰富内涵能否真正展现出来,关键要在“化”上下功夫。“化”的过程实质上是把“文”的内涵由外向内进行引导并最终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《易经》中说:“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;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”更好实现“化”的目标,一要因材施教,根据对象的差异实施针对性的教化。以文化人的主体是人,人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思想,文化润心要抓住人的成长和接受规律,同时要满足人们多样化、差异化、个性化的文化需求。二要重视榜样的作用,激发人们的激情和斗志。榜样既是一面镜子,也是一面旗帜,我们常常把榜样作为学习的对象,学习他们的理想信念,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,也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操。发挥榜样的作用也是充分发挥情感育人的功能,以树先进立典型来激发人们的精神和人格力量,实现文化熏染、润物无声的目的。三要发挥制度的优势,以良好制度保障以文化人成效。文化的精髓和魅力能不能很好释放出来,还要看制度制定和执行的效度。如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,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,健全网络空间治理体系、构建高效网络文化传播体系等,为文化繁荣提供坚强保障。以文化人的“化”既需要外在的干预转化,同时也需要每一位公民从自身出发,主动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。
以文化人要突出“人”的中心地位
以文化人归根结底是以文化来滋养、润化人心的过程,其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人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文化创造核心在人。”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,也是文化的享有者,具有主体和客体双重身份。作为主体的人,文化在创造、传承和创新方面,始终牢牢跟随人的发展需求而不断变化调整。如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字的演变,由图像到符号、由繁体字到简体字,文字载体从兽骨、石块、竹简到纸张、网络的变化,反映了人们在沟通交流方面的需求转变。作为客体的人,在文化的持续熏陶下,思想、道德、行为、艺术等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。如天下为公、民为邦本、天人合一、厚德载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,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财富,长期以来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。当前,要注重“人”是以文化人的核心,要依据人民群众喜不喜爱、欢不欢迎发展文化事业、文化产业,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。一方面要统筹人才培养,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,建设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,为产生优秀的文化产品积蓄力量;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能够振奋精神、鼓舞斗志、凝心聚力的优秀文化作品,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注重“文”的丰富内涵,以文化人才有正确方向;把握“化”的多样形式,以文化人才有明显效果;突出“人”的中心地位,以文化人才有现实意义。新时代新征程,要坚定文化自信,推动民族间、区域间、国家间文化的交流互鉴,扩大开放包容的胸怀,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,为推动文化繁荣、建设文化强国、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注入持久动力。
(作者单位:凯发娱乐官方网站 。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[23Q020]成果)